虽然几分钟前,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,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,你已经拥有的一百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,大于你没有得到的五天年假。
理查德?塞勒教授说,这就是禀赋效应: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,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。
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,因为失去这一千元薪水的痛苦,大于得到一千元(等同于五天年假)的开心。
旁边的学生开始插话,这算什么理论,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:敝帚自珍。
理查德?塞勒教授反问:那敝帚自珍有没有告诉你,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?
学生想了想,说:“其实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,就是怕麻烦,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。”
理查德?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,喜欢穷追不舍:“那怕麻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是指选择的成本吗?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‘我接受了另一工作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?”
事实上,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,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。
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,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,那么,当对方为了争取你,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,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。
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,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%的工作机会时,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;但如果只有10%的涨幅,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。
可出于禀赋效应,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,从而夸大跳槽成本。
那么,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?
两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
理查德?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,做过一个的实验。
他让学生分成三组,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,第二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,第三组的可自由选择,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,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。
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.87元,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.12元,非常接近。
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.12元,高出一倍。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,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。
理查德?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,都出现过大约2∶1的比例,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,两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。
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,当你答应了高一千元的那份工作之后,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(而不是原来的五天),才能让你改主意。
如果一个涨薪10%的跳槽机会,会让你犹豫不决(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),那么说明跳槽成本其实只有薪水的5%。
不过,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: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五百元钱,买一双标价五百元的鞋时,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些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,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?
为什么穷人更穷,富人更富?
理查德?塞勒是这么解释的:因为你知道,钱是用来花出去的,商家也清楚,商品是用来卖掉的,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。
反过来说: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,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。
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,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,就产生了禀赋效应——花一百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一百元商品的快乐;喜欢的东西没货了,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。
而富人相反,他们的钱是用来生钱的,不停地进出循环,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。
钱这个东西,一旦停止流动,就会迅速贬值。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,富人更富。
同样,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,商品和钱,是两样东西,卖得不好的商品,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。
但在生意老手看来,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。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,该清仓甩卖时,毫不犹豫。
用一句老话说:钱只有被用掉了,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。
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
“扪心自问,如果你是别人,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吗?”
“想都不敢想啊,哪有这么好的福气……”
上面虽然是个段子,但禀赋效应确实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。
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能力不如你,但升职和加薪总是比你快,默认为那个人会拍马屁呢?
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,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憋屈,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,领导是眼瞎了吗?
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,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?当我们身在买家的角色时,我们是否过于吝啬?
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,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,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