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dadatu360.com
字:
关灯 护眼
达达书屋 > 三国之黄巾崛起 > 第九十二章 笼络人才 全国科举
推荐阅读:

第九十二章 笼络人才 全国科举

用三年时间统一天下,张淳仔细计划了一番,想下来感觉也不是不可能。

但是目前首要的问题是人手不足。别说打下江山来没人去守,就眼下的许多官员都是不大合格的。

依照汉朝时期的惯例,除了皇亲国戚之外,每个地方的官员一般都由当地比较有势力的门阀来担任。所以举国上下的权贵都是有着显赫身世的。

比如袁绍家就是汝南郡的大户。这些大户人家有钱有势,才有能力培养出能文能武的子孙,一般的普通百姓家里,没几个读书人。虽然黄巾军兴建学校,大力普及教育,但是那是长久之计,一时半会不可能培养得出什么人才。

所以张淳给张宁建议开设科举考试,让所有有志做官的人都能参加,从中寻求人才。

不但进行文试,还进行武试,全国十八岁以上,五十岁以下的都可以参加。甚至不是坤国的人,只要愿意迁到坤国居住的,都可以参加考试。

考试分为乡试,郡试,州试和国试四道。乡试属于筛选考试,只要合格,就可以继续参加郡试,但是不保证安排官职。郡试前十名就一定能安排县令以上的官职,而且可以继续参加州试,州试又取前十名送到巨鹿进行国试,国试之后按才能进行任职,职位大到六部侍郎,小到各郡掾属。

乡试的时间定为三月初三,其他后道几次考试分别向后延迟一个月。因为考试的时间长,而且如果考得好还要远赴巨鹿,所以只要是郡试上了前十名的,就已经算是国家官员了,接下来由国家出钱统一接送赴考,而且还有俸禄可领。

榜文发遍天下,报名的人络绎不绝。全国四州加上河内郡,共有二十万人报名。不过乡试一道,就淘汰掉了十多万人,只剩下三万进入到郡试。武举稍微好一点,也有二十万左右报名,但是十多万都合格了。

文举考试的题目都是由张淳和吏部官员亲自出的,而且由军队押送。乡试的题目不过就是一些简单的常识而已,基本和现代的小学三年级考试差不了多少。只是由于这个时代读书的人实在是太少了,所以合格率才那么低。

接下来的郡试是真正的试金石,坤国目前有整整三十个郡,三万人里面挑三百个人,每个人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英,出任县令以上的官员,绝对是没有问题的。

因为武举的人数太多,但是又只取三百人,张淳为了安抚那些没有名次的人,给乡试合格的都颁发了称谓,文试合格叫秀才,武试合格叫武生。每年会给这些人减免一些赋税,以当做对他们的奖励。

考试一直进行到了六月四个州送了八十个人到巨鹿,文武各四十。

张淳把赵云调回巨鹿,让他领武举的四十人进行半个月的高强度训练,训练即是考试,各个科目进行打分,按训练的分数来进行最后的排名。

文试方面张淳则是出了一个题目,让四十名考生写作文。题目是“富国强民”。考试时间也是半个月,考生可以充分思考,查阅各种书籍,甚至是相互交谈辩论都行。但是不能和外人有交流,就关在官驿里。

半个月后,张淳得到文武两科的考生排名,看到上面的名字,他非常高兴。

文试的前十名分别是:程昱,陈宫,陆由,公孙典,徐方,郭复,邓先,刘志,郭问,李韬。

武试前十名则是:太史慈,纪灵,段玄,公孙当,徐乾,田庞,孙茂,庞英,张邵,许晏。

张淳之所以高兴,是因为他在这名单上发现了他熟悉的名字,一个太史慈,一个程昱,还有陈宫。虽然不知道这些人的来历,但是三国游戏里有名有姓的人,他就得都是厉害的。

而且事实证明,他们也确实都厉害。

武举的人自然就不用说了,赵云可是真枪实弹地训练了他们的,能经得住赵云的魔鬼训练,这十人绝对都是将才。张淳二话不说,就把十个人都封为了少校,分别安排给关羽,张飞,赵云,张辽和张郃,裴元绍他们做偏将。

根据贾诩的建议,张淳让十个新将领分别率领十万人马在驻地训练,剩下赵云和关羽一干人等就诏回巨鹿。

这样一来练兵的不能调兵,调兵的不能和自己的兵在一起,极大的约束了各个将领的兵权,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猜忌。反正有战事的时候再从巨鹿分派将领过去直接领兵作战就行,一点都不耽误军事。

至于文试的十人,张淳仔细看了程昱和陈宫两人的作文,虽然引经据典的东西他看得不太懂,但是上面提出的兴国之策的确是有些见解的。

推荐阅读: